丝绸起源

丝绸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发明之一,它与中国古代文明中的四大发明一样,都产生过世界性的影响。而它与个人生活密切的程度以及流传之久远,却又为其它发明所不及。

丝绸在史前文明时期就已经产生,直到今天,它仍然是最美丽、最环保的衣料之一。自从传播到世界各地,人类在几千年里就不断创造出各种各样精美的丝织品和工艺品。正是在丝绸传播的过程中,东西方第一次建立起了交流和沟通的欧亚大道“丝绸之路(是指古代从中国内地出发,经过中国西北地区,横贯亚洲,进而连接非洲和欧洲的古代陆路交通路线)”,打开了通向彼此的大门,拓展了对世界的认识,形成了开放的思维和胸襟,商业精神也得到了空前的激发,人类就此寻找到了通向未来的道路。

几千年里,桑蚕丝织与粮食生产一样重要,是中国古代农业最基本而重要的活动之一,也是古代政治家重点关注的产业经济和财税来源,中国古代农村的基本生活就是种粮和养蚕,城乡最普及的手工业也是与此有关的织丝和刺绣,它比制茶、制瓷都要普及得多。

在20世纪以前,养蚕织丝一直是中国农村妇女最主要的工作,养蚕、织丝、刺绣都是女人的事情,一般很少有男人插得上手,这都是些细致活儿,中国女人在男耕女织的分工中,很自然地担当了蚕丝生产的主角,养成了任劳任怨而又含蓄温顺的品性。一部丝绸史,绝大部分都是由中国乡村的女人们写成的。也许只有丝绸的运输和贸易、销售,才让男人们有了用武之地。在女人们眼里,丝绸从来都是人间最美丽的云彩。

桑叶田田,最是农耕时代妩媚的风景,锦衣玉食,也是许多人的生活追求。沧海桑田的历史,那是一段曾经华丽而优雅的古典,那些因丝绸而繁华的都市依旧繁华,那些种桑养蚕的场景还在延续,只是,绣女仍在,绣技却濒临失传。古老的丝绸就这样渐渐飘舞成一段华丽的历史的背影。

阅读丝绸的历史就是追溯美的历史和探寻人类智慧的旅行,同时也是感知中国古代文化特质的快捷小道,中国每一段历史时空里都少不了丝绸的身影,所以,在探寻丝绸的历史小路上,我们总是能够看到更深广的中国文化背景。中国人对丝绸的热爱与生俱来,这缘于中国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主观感觉的表达以及对美的追求,他们把自己的观念和智慧都化入身边生活中每一件细小的东西,做得精致、典雅、美仑美奂,丝绸就是这样一种象征物,那些锦缎绚烂如云霞,薄纱透亮如蝉翼,缂丝书画胜过原作……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丝绸花纹里,你也许能感觉到那些古代乡村工艺大师们的喜好和想法,以及他们那个年代的流行时尚,比如汉代(公元前206-220年)的云气纹,是由于汉代人喜好神仙,幻想升仙;唐代(公元618-907年)的瑞兽葡萄纹、团花,则是因为当时流行国外的花样,而且显得富贵。

在中国文明史的第一页,有蚕、丝,有练、染,在中国史前传说中,有黄帝(中国氏族社会时的一个部落的首领,中华民族的共同的祖先)元妃发明养蚕。美丽丝国的源头,尽可以朝着最遥远的过去追溯,而她的未来,一定会是不一样的锦绣。

远在公元前2世纪的先秦时代,从黄河到长江流域的广大村野,早已是一派桑叶田田、丝衣飘飘的景象。从那时候起,中国三千多年男耕女织的社会分工便已确立,而自周代(前1046-前256年)开始,已有由周王后率领后妃们举行“亲蚕”和“亲缫”的礼仪,以每年新年皇帝亲耕、皇后亲桑的仪式为象征,中国大地几千年的社会基本图景就是田园牧歌式的农耕桑织。

从殷商(公元前1300年左右)到战国(公元前17世纪-前2世纪),桑树的种植面积和养蚕区域渐渐扩大,丝绸的生产也逐步发展、繁荣。因为丝绸,中华大地丝衣飘飘,霓裳艳影,日益流光溢彩,中国的广袤国土始被称为锦绣河山。

Photo by Jan Canty on Unsplash

四大名绣

丝绸是中国古老文化的象征,对促进世界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中国丝绸以其卓越的品质、精美的花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闻名于世。几千年前,丝绸从长安沿着丝绸之路传向欧洲,所带去的不仅仅是一件件华美的服饰、饰品,更是东方古老灿烂的文明,从那时起,丝绸几乎就成为了东方文明的传播者和象征。

苏绣

是以江苏苏州为中心包括江苏地区刺绣产品的总称。苏绣的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,滨临太湖,气候温和,盛产丝绸,当地妇女素有擅长绣花的传统习惯。优越的地理环境,绚丽丰富的锦缎,为苏绣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。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,苏绣在艺术上形成了图案秀丽、色彩和谐、线条明快、针法活泼、绣工精细的地方风格,被誉为“东方明珠”。

蜀绣

亦称“川绣”,是以成都为中心的四川刺绣产品总称。蜀绣的历史很悠久,据晋代常璩《华阳国志》中记载,当时蜀中的刺绣已十分闻名,并把蜀绣与蜀锦并列,视为蜀地名产。蜀绣以软缎和彩丝为主要原料,针法种类丰富,充分发挥了手绣的特长,形成了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格。蜀绣题材多为花鸟、走兽、山水、虫鱼、人物,品种除纯欣赏品绣屏以外,还有被面、枕套、衣、鞋、靠垫、桌布、头巾、手帕、画屏等。既有巨幅条屏,又有袖珍小件,是观赏性与实用性兼备的精美艺术品。

湘绣

以湖南长沙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。湘绣分别在民国元年(1912年)和民国二十二年(1933年)意大利都灵博览会和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,湘绣分别获得最优奖和一等奖,被国外誉为超级绣品。湘绣的特点是用丝绒线(无拈绒线)绣花,其实是将绒丝在溶液中进行处理,防止起毛,这种绣品当地称作“羊毛细绣”。湘绣也多以国画为题材,形态生动逼真,风格豪放,曾有“绣花花生香,绣鸟能听声,绣虎能奔跑,绣人能传神”的美誉。湘绣人文画的配色特点以深浅灰和黑白为主,素雅如水墨画;湘绣日用品的色彩艳丽,图案纹饰的装饰性较强。

粤绣

广东刺绣艺术的总称,包括以广州为中心的“广绣”和以潮州为代表的“潮绣”两大流派。先前绣工大多是广州、潮州男子,为世所罕见。粤绣始于唐代,明中后期形成特色,清代由广州港出口名扬国外。技艺精湛,构图装饰性强,色彩浓郁鲜艳,绣绒平整光亮,文理清晰,绒条洒脱。唐代苏鹗所撰《杜阳杂篇》这样描述了广绣:“永贞元年南海贡奇女眉娘,年十四,工巧无比,能于一尺绢上绣《法华经》七卷,字之大小,不逾粟粒而点划分明,细如毫发,其品题章句,无有遗阙。更善作飞仙,盖以丝一钩分为三股,染成五色……”。

图片来源:互联网

丝绸之路

丝绸之路,简称丝路,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,广义上讲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。

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(前202年—8年)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(今西安)为起点,经甘肃、新疆,到中亚、西亚,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。东汉时期丝绸之路的起点在洛阳。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,在明朝时期成为综合贸易之路。1877年,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《中国》一书中,把“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,中国与中亚、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”命名为“丝绸之路”,这一名词很快被学术界和大众所接受,并正式运用。

“海上丝绸之路”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,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,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。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,发展于三国至隋朝时期,繁荣于唐、宋、元、明时期,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。

2014年6月22日,中、哈、吉三国联合申报的陆上丝绸之路的东段“丝绸之路:长安-天山廊道的路网”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,成为首例跨国合作而成功申遗的项目。

2013年9月,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建设“新丝绸之路经济带”战略构想。2015年3月28日,国家发展改革委、外交部、商务部联合发布了《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》。

图片来源:中国丝绸博物馆

联系我们

helloticai.com

Photo by jules a. on Unsplash